查看原文
其他

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习近平马克龙互致贺电,这颗星为何这么牛?

海洋网 2020-09-16


  10月29日从自然资源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传来消息,10月29日8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29日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互致贺电,祝贺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航天合作是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是两国航天合作最新成果,将在全球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方高度重视中法关系,愿同法方一道努力,推动深化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向更高水平,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马克龙在贺电中表示,法中海洋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两国航天合作迈出重要一步。该项目凝聚着两国航天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再次体现了法中两国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积极意愿。航天合作是法中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方愿同中方一道,继续深化两国在航天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交流合作。


中法海洋卫星发射瞬间。汪江波 摄


  一直以来,中法海洋卫星项目得到了两国领导的高度重视。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和中国国家航天局签署了关于加强中法在海洋学与天体物理学领域合作的协议,中法海洋卫星列入了中法合作中长期规划中。2018年1月,马克龙总统到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看望了CFOSAT研制团队代表。双方将中法海洋卫星写入了中法联合声明。 


  中法海洋卫星是中法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是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里程碑!它的发射是两国携手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实际行动,将推动两国海洋卫星工程发展和卫星应用服务水平的提升,为两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法海洋卫星的发射成功,有三方面重大意义,总的来说是——


3个“高水平”


  第一,该星是中法联合研制的首颗高水平海洋观测卫星,一颗卫星同时装载测浪和测风的两台载荷同时工作,这在国际上属首次。对研究海洋科学,特别是研究风和海浪的关系,以及科学认知、开发利用海洋有帮助。


  第二,这是中法联合响应联合国《巴黎协定》倡议,承担大国责任,高水平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行动。


  第三,这是中法双方在航天工程领域和海洋科学领域的一次高水平合作。基于此次合作的良好开端,中法两国未来将启动航天工程更多的合作,包括中法天文星升空探测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的合作。


  小编的同事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穿越到卫星升空现场

  10月29日清晨,茫茫戈壁环绕下的酒泉卫星发射场,寒风凛冽,阳光明媚。十多层楼高的卫星发射塔架环抱着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和中法海洋卫星,箭体上“中国航天”4个大字和卫星整流罩外中法两国国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分外夺目。


中法海洋卫星蓄势待发


  发射现场,各岗位工作人员早已各就各位,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的巨型屏幕上,遍布在各地的测控站闪烁着亮光,屏幕前的科研人员全神贯注,严阵以待。


  发射塔架的回转平台全部打开,乳白色的星箭组合呈现在人们眼前。


  “1分钟准备!”“01”指挥员浑厚的声音从发射指挥中心上空传来。


  “5、4、3、2、1。点火!”随着“01”指挥员一声令下,橘红色的火焰从火箭尾部喷薄而出,伴随着空气撕裂的巨大轰响,搭载中法海洋卫星的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直刺茫茫苍穹。


卫星点火

卫星发射

卫星升空

卫星直奔苍穹


  火箭越飞越高,刚才还是一个有十多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此刻已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逐渐变成一个红色小亮点消失在天空中。


指挥大厅


  卫星能否进入预定轨道,对于此次发射任务来说至关重要。指控大厅的屏幕上显示出卫星的三维模拟图像,卫星顺利展开太阳能电池板,建立运行姿态,中法海洋卫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指控大厅顿时沸腾了,全场掌声响起,喝彩声此起彼伏,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解析中法海洋卫星“技能”

这颗星的升空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研制这颗星呢?这颗星升空后主要用于监测什么呢?它跟已有的其他星又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中法海洋卫星效果图

中法海洋卫星全景


  据中法海洋卫星中方首席科学家刘建强介绍,“无风不起浪,无风浪三尺”,海风和海浪的关系一直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至今还没有同时进行海浪方向谱和海风速度测量的卫星。而中法海洋卫星首次实现了海风和海浪同步观测。当初,正是出于加强对海面风场、海浪等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观测与预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的,中法两国科学家提出共同研制一颗海洋动力卫星的目标。


  小编了解到,该星装载了中方研制的微波散射计和法方研制的海洋波谱仪,将在距地520公里的轨道上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对海洋表面风浪的大面积、高精度同步观测,并通过进行与海洋、大气有关的科学试验和科学应用的研究,进一步科学认知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规律,提高对巨浪、海洋热带风暴、风暴潮等灾害性海况预报的精度与时效。除此之外,中法海洋卫星还能观测陆地表面,获取土壤水分、粗糙度和极地冰盖相关数据,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中法海洋卫星示意图,图片来自法国空间研究中心网站


  中法海洋卫星是我国海洋卫星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海洋二号等卫星联合工作,通过遥感数据的系统集成,大大提升海洋卫星的探测手段、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形成可见光、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相辅相成,全天时、全天候、高空间分辨率的海洋综合遥感体系,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我国海洋立体观测能力


  中法海洋卫星获得的探测数据将由中法两国科学家共享,有利于拓展两国在航天技术、海洋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该卫星数据还可提供给世界各国科学家、预报员使用,为海上船只航行安全、全球海洋防灾减灾、全球海洋资源调查提供服务和保障。


13年研制的漫漫征途

  中法海洋卫星的研制历经了13年漫漫征途,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


  据了解,中法海洋卫星工程立项审批、组织管理由国防科工局负责,自然资源部为用户部门。整个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其中:卫星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有效载荷由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研制;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发射、测控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组织实施;中方地面应用系统由自然资源部所属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负责,并与法国地面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2005年,中法海洋卫星项目正式启动。


  2006年,中法两国航天机构签署备忘录,明确双方职责分工。


  2009年,中法海洋卫星工程研制得到国家航天局、财政部联合批准予以立项研制。


  2015年,卫星系统详细设计联合完成评审。


  在2017年10月中国国家航天局和法国驻华大使馆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法国大气、环境与地球观测实验室主任达尼艾·欧赛女士说:“在海洋观测方面,虽然很多国家已经有海洋观测卫星,并且在轨运行已经成为常态,但是要想覆盖全球的海面,观察复杂气候、风浪的现象,需要更多国家的卫星进行联手合作。中法海洋卫星能对风和浪进行非常高精度的观测,特别是它不但能观察普通的风浪,还能观察极端天气下风浪的状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丽丽介绍,在合作中,中方负责提供卫星平台、海风观测载荷以及发射测控,法方负责提供海浪观测载荷。


  13年来,中法两国工程与科学团队每年多次召开各类专题会议,两国航天设计队伍就研制生产、项目管理、工艺测试流程等方面广泛交流,确保了工程质量。双方还多次召开中法联合指导委员会会议,推动项目进度,把握发展方向。目前,中法海洋卫星科学数据管理计划已经签署,为双方应用研究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法双方联合测

中法海洋卫星EMC试验

中法海洋卫星太阳翼光照试验


海洋卫星家族连续添成员

  从2002年5月15日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今天中法海洋卫星发射;从单一型号到多种型谱;从试验应用到业务服务、再到全球星座式组网,我国海洋卫星从无到有,一路披荆斩棘,实现了令人振奋的跃升,具备了全球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洋监视监测能力。


  特别是在最近的这短短两个月中,我国连续发射了海洋一号C星、海洋二号B星、中法海洋卫星3颗海洋卫星。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表示,中法海洋卫星的加入,意味着我国将形成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以及海洋监视监测3个系列5颗卫星同时在轨运行的局面,建立起种类齐全、优势互补的海洋遥感卫星观测体系,实现多颗卫星在轨组网运行、协同观测,具有对全球海域多要素、多尺度和高分辨率信息进行连续观测覆盖的能力,将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卫星


  2002年5月15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洋一号A卫星与风云一号D卫星由长征四号乙火箭一箭双星发射升空。海洋一号A卫星于2002年5月27日到达预定轨道。目前该卫星已停止运行。


  海洋一号A卫星是我国第一颗用于海洋水色探测的试验型业务卫星,该卫星主要用于观测海水光学特征、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和海洋污染物质,并兼顾观测海水、浅海地形、海流特征和海面上大气气溶胶等要素,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我国第二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B卫星


  2007年4月11日,我国第二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B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海洋水色卫星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过渡。目前该卫星也已停止运行。


  海洋一号B卫星是海洋一号A卫星的后续星,该卫星在海洋一号A卫星基础上研制,其观测能力和探测精度进一步增强和提高,主要用于探测叶绿素、悬浮泥沙、可溶有机物及海洋表面温度等要素,进行海岸带动态变化监测,为海洋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服务。


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A卫星


  2011年8月16日,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A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目前该卫星仍在轨运行。


  该卫星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具有高精度测轨、定轨能力与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探测能力。其主要使命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获得包括海面风场、浪高、海流、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预报提供实测数据,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国防建设等提供支撑服务。


探海监测全能星——高分三号卫星


  2016年8月10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型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目前在轨运行。


  该卫星的应用填补了我国自主高分辨率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数据的空白,可应用于海域环境监测、海洋目标监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权益维护和防灾减灾等,并可全天时、全天候、近实时监视监测。


我国第三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海洋一号C卫星


  2018年9月7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一号C卫星。目前在轨运行。


  该卫星获取的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海冰、溢油、赤潮等信息,将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开发管理和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它将与计划2019年发射的海洋一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进行上、下午组网观测,大幅提高了水色卫星全球覆盖能力。但是,由于卫星数量较少,同样存在观测数据频次少、时效性差和连续观测能力不足等问题,还是要借助部分国外数据。


我国第二颗海洋动力环境系列卫星——海洋二号B卫星


  2018年10月2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二号B卫星。它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正式进入业务运行阶段。目前在轨运行。


  海洋二号B卫星是目前在轨利用单一卫星平台获取海洋动力环境信息最多的卫星,测高精度提高到5厘米,具备了完全自主的高精度精密测定轨能力,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观测精度和同等精密定轨水平。该卫星获取的海风、海浪、海流、海温等海洋动力环境信息可进一步满足海洋业务需求并兼顾气象、减灾、水利等行业的应用需求,并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它将与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C”和“海洋二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形成全天候、全天时、高频次全球大中尺度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监测体系。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研制和发射三大系列海洋卫星十余颗。随着“十二五”和“十三五”我国海洋卫星规划的落实,到2020年,完整的海洋遥感立体观测体系将逐步形成,可实现海洋行业卫星数据应用产品自给率达到或超过80%的目标。届时,我国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的能力将显著增强,海洋卫星必将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全球海洋治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朱彧 高悦(图片:中国海洋报记者 高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供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